当前位置:首页>资料中心>技术文章>大观霉素与载体蛋白BSA及OVA偶联抗原的制备与应用研究

大观霉素与载体蛋白BSA及OVA偶联抗原的制备与应用研究

发布时间:2025-07-16 点击数:143

大观霉素是一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,广泛应用于兽医领域防治革兰氏阴性菌感染。近年来,随着食品安全要求的提高,大观霉素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。制备高特异性抗体是建立免疫检测方法的关键步骤,而半抗原与载体蛋白的偶联是获得优质抗体的前提。本研究聚焦于大观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(BSA)及卵清蛋白(OVA)的偶联工艺,并探讨其在免疫分析中的应用价值。

在抗原制备过程中,选择合适的偶联方法至关重要。采用碳二亚胺法(EDC)和N-羟基琥珀酰亚胺(NHS)活化大观霉素分子上的羧基,使其与载体蛋白的氨基形成稳定的酰胺键。通过紫外光谱扫描和SDS-PAGE电泳验证偶联效果,结果显示BSA和OVA偶联物在280nm处的吸收峰明显偏移,电泳条带迁移率发生改变,证实偶联成功。优化后的反应条件为pH6.0、反应时间4小时、摩尔比20:1,此时偶联效率可达85%以上。

偶联抗原的免疫原性评价是研究的重要环节。将BSA偶联物免疫新西兰白兔,采用间接ELISA法测定血清抗体效价。实验数据显示,第三次免疫后抗体效价达到1:64000,表明制备的偶联抗原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。竞争抑制实验证实抗体对大观霉素表现出高度特异性,与结构类似物交叉反应率均低于5%。这些结果为后续建立高灵敏度的免疫检测方法奠定了物质基础。

在分析应用方面,OVA偶联抗原作为包被原,与BSA偶联抗原免疫产生的抗体构建了间接竞争ELISA检测体系。该方法对牛奶和蜂蜜样品中大观霉素的检测限为0.1μg/L,线性范围为0.3-100μg/L,回收率在85%-115%之间。与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比对实验显示,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具有良好相关性(R2=0.987),证实该免疫检测方法可靠、准确。

载体蛋白的选择对免疫效果具有显著影响。研究表明,BSA因其较大的分子量和丰富的抗原表位,更适合作为免疫原载体;而OVA因其较低的免疫干扰特性,更适宜作为检测用包被原。通过比较不同载体蛋白制备的偶联抗原,发现BSA偶联物诱导产生的抗体亲和力更高,这为其他小分子半抗原的载体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。

综上所述,成功建立了大观霉素与BSA及OVA的偶联方法,制备的偶联抗原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分析适用性。基于该抗原开发的免疫检测方法灵敏度高、特异性强,可满足食品中大观霉素残留的检测需求。该研究不仅为兽药残留监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,也为其他小分子化合物的抗体制备提供了可借鉴的实验方案。未来研究可进一步优化偶联工艺,探索更高效的免疫策略,以提升检测性能。



【内容取材网络,仅供参考】
在线客服
  • 销售热线:
  • 15898894496(同微信)
  • 我要留言
  • 周一至周五每天9:00-17:00